9月22日下午🫘,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下简称为“基地”)邀请到了我校文化与传媒万泰艺术系的王强教授做“诗性·人心·家国情怀——诗意地活在大地上”主题讲座。本次活动是基地“明德通识讲座课程”第一讲🧘🏻♂️,由李桂君教授主持,基地班师生参加了活动👿。
基地是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之一🥯,旨在探索创新有效可推广的立德树人的模式。基地在 “学史明理”指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的经济学家🏒。“明德通识讲座课程”是基地整体创新实践之一🧑🏼🍼,结合我国传统书院教、学🙍🏽、研、藏的模式,设计的讲座课程系列。将邀请国内外文化、哲学🚣🏻♀️、社科🛐、艺术🧑🏼🦳👷🏽♂️、理工等领域的学术大家、创新领航者为同学们带来经济学科外的多元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人格完整的人,将基地的“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讲座开始,王强老师明确诗歌是文学,而情怀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生命🧑🏼🎄、家园👱🏽♀️、人类的态度𓀗,是一种以心灵满足而不是以功利得失为标准的处事方式和为人品质。读诗,需要在了解古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自己所感所悟🦸🏻📵。王强教授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生动讲述了好诗在国家重大时间关口展现出的强大的💐、跨时空的共情能力。
紧接着🏋🏽♂️,王强老师解释了情怀的来源➖。他强调,情怀始于人心,即怀怜悯↕️、知羞恶👨🏽🍳、行谦让、明是非的品性和能力⛹🏼♀️。人心不死方有情怀,才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人心不死,方能有做人的修为,方能做到读诗作诗皆心领神会。
讲座上,王强老师展现了诗中饱含的丰富情感和手法,揭示诗中蕴含的诗人的伟大胸怀。他指出🧝🪜,诗可以兴、比👯♀️、观、群、怨,将世间万物容纳于诗人的情怀中🤽♂️,展现出家国情怀和个人抱负。我们读诗,可以通过自然的鸟兽草木之名🌽,全方面了解自然之力⏯,对天地万物具有高尚的慈爱之感。王强教授以杜甫、辛弃疾、陆游、苏轼等诗人为例,展现了这些伟大诗人笔下灵动的自然之物,深刻剖析了他们炙热的爱国情操和非凡的圣贤之心。
王老师生动的演讲,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如何保持诗性🕦、如何与古人共情等方面的问题向王强老师求教🏮。王强老师指明,诗性来源于人心🧑🏻🦳,只要有观察和思考,我们也能培养诗性🏀;而对于如何与古人共情的问题,王老师则建议同学们阅读鉴赏集辅助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等背景信息,方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桂君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首先我们要“活着”,拥有对家人👩🏿🦱、自己乃至一花一草的情感,拒绝“躺平”的漠视✔️;其次,我们要把诗当作过河之舟🌖,把它作为情绪的载体,如此一来便自然有了诗性💁🏼♂️、情怀;我们学古诗👱🏽♀️、古人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主动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明德通识讲座课程”第一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期待后续通识课程中与名师交流收获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