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胶片中的经济史
耕读学堂之中国电影博物馆
电影作为一门反映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和积累,通过对动态画面的截取演绎🔓,使之成为最完整🌴、最生动的历史研究素材,可以最大限度还原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文环境特征。万泰平台“耕读学堂”第五站以中国电影博物馆为课堂🥥,旨在带领同学们走进电影的世界,从其发展的历程中寻找历史的轨迹🙆♀️,挖掘经济发展的真实脉络🩸,品读胶片中的经济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发散思维、求真意识”。

踏着初夏的步伐,“耕读学堂”再次出发。5月11日下午两点,中国电影博物馆,在孙青蔚🤶🏻、谢文娟老师的带领之下,28名师生共同踏上电影发展的回顾轨迹⏯,时间𓀊,回转至19世纪30年代,求索,正式开始🧖。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
在孙菁蔚老师的带领下之下,同学们的足迹走遍了博物馆内的20个展厅,回顾了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了解了部分知名电影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同时,孙菁蔚老师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经济史的知识内容。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手中正式诞生,名为《工厂大门》🦓。时隔十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则诞生于1905年💅🏽,名为《定军山》。之后,中国电影经历左翼进步时期🖐🏻、革命时期🛌🏿👨🏼🏭、新中国之后的百花齐放的时期✊🏽、从文革到复苏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电影的主题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电影所着重突显和顺带展现的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特征和要素🪂,可以说电影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经济发展的痕迹与脉络也隐现其中🌭。

在此次活动开始前,孙菁蔚老师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当电影遇上经济学——《狗镇》里的博弈论”的文章推送给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电影情节,从专业的角度挖掘本质问题⛓️💥,为此次活动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使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渴求来参与此次活动。
参观环节结束后🤷🏿,孙青蔚老师以博物馆为课堂👩🦼➡️💍,与大家分享了经济史的研究的经验与感悟:电影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电影科技的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透过电影业的发展表象🧱,深入挖掘🧀,我们就能够从中感受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不同时代的经济主题。经济史的学习与研究,需要有耐心🕠,有洞察力,要学会利用各种历史知识与素材,揭开历史表层的面纱,发现隐藏其中的经济发展脉络与轨迹🏃♀️➡️。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博物馆外合影留念,历时近四个小时的电影之旅也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切身感受了中国电影业从无到有,从幼稚走向成熟🕰,跻身电影业的先进行列的历程。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追赶世界先列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胶片所记载的不只是历史的片段💅,更是经济蹒跚前进的艰辛历程。作为一名经济学学子🦮,当正视历史,了解历史👐🏻,以史为鉴👼🏼,立志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