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以展视野,博览中外以拓胸襟⛱🏃♂️,返璞归真以明本性,忧国忧民以寄情怀🕐,欢迎大家关注经济学家梦工场微信课堂𓀒。本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专注于兴趣培养、思维拓展,为学子答疑解惑,力求成为学术科研的领路者。本次微信课堂是由徐华老师主讲的“自然读书法”👨🏼🍳,已于2020年3月6日在经济学家梦工场微信群和喜马拉雅FM经济学家梦工场专辑正式上线。
主讲人:徐华副教授
徐华老师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万泰平台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成员,曾在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部研修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现担任万泰平台教师,主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老子、庄子》等课程。

内容简介:
你是否还在忧愁找不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书籍伙伴?你是否还在懊恼看完一本书脑子却空空如也🤰🏿?你是否还在纠结于想读懂一本书却始终难以窥其门径📆?不如来听听本期微信课堂徐老师传授给我们的自创独门秘籍——自然读书法。
那么😮💨,何为自然读书法呢?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胃口不读书。要做到,读每一本书,必有机缘🚣🏿♀️。徐老师首先以老子所言“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引发我们深思🦹🏻♀️:何为“有”☞,何为“无”🐼?为了解释两者关系,徐老师首先以饮食为例🦁,他认为饮食的幸福感并不来源于我们所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山珍海味,而在于隐藏在这背后的“无”🧙🏻♂️,即我们的胃口🍥。倘若胃口好了,粗茶淡饭也无异于玉盘珍馐🪵。紧接着🧏🏽♀️,徐老师又以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为例,他认为所谓供给就是“有”🥵,需求则是“无”,是供给之母。正如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市场需求由廉价劳动力转向了机器🧑🏿🌾,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生产率低的问题。循着这个道理🪮,徐老师认为:“读书如同吃饭🌑,没有胃口🎾,硬吃🙆🏼,不仅是一件苦事,而且硬吃下去也消化不了⏮😈,得不到营养。”所谓的读书方法和技巧属于“有”的范畴,而他的自然读书法强调的是养“读书之胃”🏚,更加侧重于对“无”的思考和解读👅,从根本上提高我们读书的兴趣和效率。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养好读书的胃口呢?
首先,徐老师强调要凭借兴趣读书♥︎,没有兴趣不读书🧌。兴趣如何养成?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徐老师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读书的兴趣🦖,只不过当今社会诱惑过多,我们的兴趣点过多,这使得我们的兴趣分散了✋。因而我们需要适当缩小生活范围,学会节制我们的兴趣点,如此🈶,读书的兴趣自会翩然而至。
其次,就是循着问题读书🌄,没有问题不读书。徐老师认为所有的论文和著作都是围绕一个问题一个解答来展开的🤵🏼,倘若问题得以树立,那么在书中寻找答案则是一件既富有张力又令人愉快的事情🆘。既如此🤝,如何去寻得一个好的问题呢?我们仍要学会做“减法”,即读书的范围不可切换过快。古训“开卷有益”并不全对👩❤️💋👨,看书定要带着问题🙍🏼♀️🧑💼,精确范围,无目的地多读反而落了下乘👨🏼🎓。
第三点就是当我们对某本书产生兴趣时🎟,没必要本着“打死仗🚴🏼♂️,扎硬寨”的精神,拼命求“甚解”🤹🏽。徐老师认为💢,正如诸葛亮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应该有一种自然☝️,随性的态度。读哪一本书🚎,是随性的👇🏽;读到什么程度🍶,也应该是自然的。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不要务求全胜;一次读不太明白📹🩰,下次再来♘。总之,要小心保养读书的“锐气”、”食欲”、“胃口”🚴🏻♀️,不要太“苦”🍆,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读书胃口🌨🗡。
最后,徐老师基于自然读书法的视角,对大学教育的模式做出了一些评价和建议🫅🏽。他认为现在的教学安排过于规范化👵🏼,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导致了读书胃口的丧失🧏🏽,并提出一个好的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来使其思想的枝桠充分伸展。同时也忠告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化被动为主动🤵🏻♂️,适当做“减法”🛻,在选课上遵循胃口和本心,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分淡泊宁静。
以上便是本次微信课堂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都能从徐老师的自然读书法中有所收获。